- 各路电商“大鳄”抢占市场 社区杂货店处境艰难
- 2018年06月09日来源:东南网
提要:日前,京东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公开表示,年底前,每天要新开1000家京东便利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让原本就饱受关注的便利店市场,又新增了几分热度。事实上,最近一年来,顺丰、京东、苏宁、永辉等“大鳄”纷纷挺进便利店市场,深耕社区商机的同时,也给原本就竞争激烈的便利店市场带来阵阵寒意——比如本地便利店连锁,只能专注“攻心”,想方设法为邻里提供贴心服务;比如消费者最熟悉的单体夫妻店、食杂店,渐渐被逼入死角。
日前,京东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公开表示,年底前,每天要新开1000家京东便利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让原本就饱受关注的便利店市场,又新增了几分热度。
事实上,最近一年来,顺丰、京东、苏宁、永辉等“大鳄”纷纷挺进便利店市场,深耕社区商机的同时,也给原本就竞争激烈的便利店市场带来阵阵寒意——比如本地便利店连锁,只能专注“攻心”,想方设法为邻里提供贴心服务;比如消费者最熟悉的单体夫妻店、食杂店,渐渐被逼入死角。
惊奇发现
小区冒出很多新店面
家住莲前西路的钟先生,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小区的沿街店铺中,多了很多便利店,而且有些还来头不小呢。“以前买东西就是在楼下食杂店,最近附近又开了一家顺丰优选,不仅可以收寄快递,还可以买到很多进口食品。”钟先生说,相比较食杂店,顺丰优选背后是顺丰速运这样的“大集团”,店内更卫生、更整齐,也更加吸引他。
导报记者发现,延续了一贯的低调作风,顺丰速运的便利店品牌已悄然入厦,一改顺丰速运的黑白基调,顺丰优选选择绿色店招,店内商品几乎都是原产地采购,以进口生鲜产品为主,配上顺丰专业的冷链存储运输,来势汹汹。
对于顺丰优选的大兵压境,江西人老罗感受很明显,几年前他在东浦路开了一个食杂店,别看店铺不大才50多平米,但曾经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前几年食杂店生意很好,每天流水七八百,好的时候能过千,可是现在几天加起来都过不了千元,每天的客流量更是少得可怜”。
如今,虽然顺丰优选相关人员表示不便接受采访,但网络搜索显示,厦门岛内外的顺丰优选店已有17家之多,相比之下,老罗食杂店的店租还在继续上涨,客流没什么起色,他正在计划关店干点别的。
大兵压境
各路“大鳄”盯上便利店
事实上,有资本市场撑腰的顺丰,不仅看上了不起眼的社区便利店,还正以“快递+便利店”的加盟模式在全国跑马圈地,从2016年将所有线下店统一更名为“顺丰优选”后,计划未来一年要达到4500家线下店,2-3年内建立上万家线下店。
如今,盯上便利店的“大鳄”,并非只有顺丰一个。
2015年11月,永辉的首家会员店在上海开业,面积为200多平米,拉开了永辉抢滩便利店市场的序幕,去年9月,永辉生活-厦门24小时首店在长青路新鲜开业。目前,永辉生活的足迹已触及上海、北京、福州、重庆等多个城市,以满18元即可包邮、最快30分钟送达的“新零售”概念俘获了不少粉丝。
还有京东。日前,京东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公开表示,京东便利店今年的目标是在年底前每天新开1000家,均是加盟模式。目前,每天能收到50000个开店申请。
一天要开1000家店,一句话在业内激起千层浪,也给原本就饱受关注的便利店市场,又新增了几分热度。这不,另一零售巨头苏宁就发话了。
据悉,在便利店之争中,苏宁小店选择了另一套打法,选择和万达、恒大、碧桂园等物业合作,降低食品、日杂类商品的占比,提高日配类和生鲜类的商品占比,同时提供快递代收、家庭日常维修等增值服务。
对于苏宁小店,苏宁董事长张近东曾透露,苏宁未来三年要新开1.5万家线下门店,今年新开5000家线下门店,就包括了1500家苏宁小店,苏宁小店将保持每个月新增50-200家的开业速度。
如何接招?
本地连锁品牌使出“攻心计”
便利店,布局为先,经营为王。资本“大鳄”动辄布局过千门店,对厦门本地连锁便利店来说,这样的扩张速度可谓自带火药味。
必须寻找出路。厦门连锁便利店选择“攻心计”。
见福便利店目前是厦门体量最大的便利店品牌,董事长张利说,商业经营的本质是人心,能抓住客户的心,就离成功不远了。
为此,早在2年前,见福便利店做了门店WiFi的开放,去年开始推出了便利店中厕所的逐步开放,而今年年底前,见福便利店又将在厦门地区开放100家厕所,周边邻居或过往客人都能在便利店内解决“如厕”问题。
与此同时,见福还做了两个动作:靠近资本,红杉资本已经注资见福便利店,占股20%,且给见福便利店做出了大约12亿元的估值;拥抱新零售,“牵手”微软,在150家门店中安装设备,引入CRM人脸识别认知。
见福选择“攻心”,起源于购物商场的天虹,也在服务上做起了文章。据天虹内部人员介绍,天虹微喔专门针对社区客群的个性化需求,与各类优质供应商合作、提供多面服务,比如鲜花预订、蛋糕预订、照片冲印,比如皮具护理、干洗衣物,甚至是家政服务、家电清洗、自考等。
日子难过
单体食杂店只好“不务正业”
资本大鳄、零售巨头纷纷入场,连锁便利店暂时还可对抗,但传统夫妻店、食杂店却没法那么悠然。
陈女士在莲前西路上有个店面,将近200平米,主营各种食杂和日用百货,她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附过又开了好几家便利店,来她店里光顾的客人少了,消费者买日杂的频率低了。现在,她的店已经缩小到不到100平米,旁边的一间租给别人开茶叶店。
80后白领蔡晶晶,就住在陈女士食杂店的旁边,在她看来,开在社区家门口的大牌便利店相比单体食杂店更有档次,售卖的鲜食可以满足早晨出门的早餐、下班回来顺手补充的晚餐和生活必需品,菜场到餐桌的距离变得一步之遥,她自然更愿意去那里购物。
或许正是蔡晶晶这样的顾客,让陈女士的食杂店失去了往日光彩,陈女士说,大牌便利店更舍得装修,又有大量资金可以布局生鲜,食杂店确实没法和它们比。为了增加收入,去年她和好几个快递合作,将便利店改成快递寄放点,一个包裹1块钱左右,有时候比卖东西赚得好。
和陈女士一样,老罗也将便利店门头的一块区域转租给裁缝,一台缝纫机就可以帮客人改衣服,当“二房东”的收入,成了他食杂店的主要收入。不仅如此,自从知道了京东招收传统的夫妻店,将挂上统一的京东便利店品牌后,他已经通过网络报名,想通过被招编,提振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