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车企补贴还看怎么“补”
- 2014年06月22日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提要:我国汽车生产商近日获得政府补贴再度受到关注。有报道称,我国正在向年产值超过7亿美元的本土汽车生产商发放更多补贴,以提升自主品牌的技术能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大的自主品牌,与德国、美国、日本等车企直接面对面竞争,并推动自主品牌加速走出国门。
我国汽车生产商近日获得政府补贴再度受到关注。有报道称,我国正在向年产值超过7亿美元的本土汽车生产商发放更多补贴,以提升自主品牌的技术能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大的自主品牌,与德国、美国、日本等车企直接面对面竞争,并推动自主品牌加速走出国门。
据万得资讯统计,我国22家上市车企去年总共获得了55.9亿元(合7.36亿美元)的政府补贴,相对2012年的39.7亿元增加了16%,比2011年的26.1亿元增加了一倍。
在汽车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是理所当然。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自主品牌已经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刻。
为何要支持政府对自主品牌的补贴?
这里看两组数据,一组是福布斯发布的一组数据,6家中国整车企业入围2014年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分别是上汽集团、东风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长安汽车、广汽集团。其中,上汽集团、东风汽车、长城汽车跻身前1000强,而长安汽车、广汽集团是首次进入2000强名单。
另外一组则是销量数据,今年前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248.12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0.1%,同期乘用车总体增速为10.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8.3%,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这已经是我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自去年9月份之后连续出现了下滑。
这两组数据对比强烈,说明我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车企更多是为跨国品牌代工。
事实上,政府补贴汽车产业,即便在汽车工业发达的美国、欧洲以及日本,也是十分常见。毕竟,汽车作为工业之王,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与就业。
在日本,混合动力车型刚推出市场时,政府进行了巨额的补贴,推广混合动力车型普及。美国从2009年起,也提供了50亿美元资金来激励国内电池产业及电动汽车的发展,还发放了83.9亿美元低息贷款以帮助建造工厂以及生产更节能的汽车。
然而,关键问题是“补贴应该如何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加大对车企补贴的同时,要注意避免陷入“中国式补贴”的老问题,也就是补贴款项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如何让这些补贴用在刀刃上?如何将这些补贴转变成车企的竞争力?
目前,过分依赖政府补贴早已经成为了部分车企的主要毛病,没补贴则亏损,年年依靠政府补贴才能勉强生产。
近日,亚星客车发布今年一季度财报,相对于去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盈利524万元,今年一季度为亏损2766万元。为何亚星客车在去年盈利的状况下,一季度利润变脸如此之快?其实,去年亚星客车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净利润为亏损4435万元。但是,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政府补助3909万元。
有数据显示,比亚迪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获得了6.77亿元,超过了其5.33亿元的利润。今年第一季度,比亚迪获得了9800万元的补贴,而其利润仅有1200万元。
在这里,这些补贴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补贴是为了造血还是只是为了补窟窿。政府补贴如果不能促进车企的创新,进而转化成市场的竞争力,那补贴也就失去原来的意义。
这就要求政府在进行补贴时,要制定更为严格要求,达不到要求则无法补贴。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补贴不能成为创新动力,就让这些车企按照市场规律来走:无竞争力则被淘汰,加速市场的整合时间。(郭小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