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chinaxiamen.com.cn
中国厦门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厦门网> 文化>正文内容
  •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立项项目一览
  • 2014年04月11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自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通过建立理论研究、项目培育、人才培养、评优奖励、示范推广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在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立项项目一览

编者按:自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通过建立理论研究、项目培育、人才培养、评优奖励、示范推广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在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2013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评选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各项目顺利进入实施阶段。入选项目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均有创新与突破,体现了较强的创新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期《文化科技》版特别推出对这些项目的简要介绍。

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模式创新与示范

承担单位: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1年11月,江苏省张家港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和拓展,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通过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有效解决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向下延伸的瓶颈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上实现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瓶颈问题,在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提升上实现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产品与群众需求相脱节的瓶颈问题,在群众参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上实现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配置不足的瓶颈问题,在群众文化创造力全面激发上实现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瓶颈问题,在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

下一步,张家港市将继续优化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力争至2014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0.4平方米,全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万场,参与群众超过500万人次,全市群众文艺团队总数达550支,使文化网格真正成为群众自我娱乐、自我创造、自我服务的平台载体,真正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民保障、全民覆盖、全民共建和全民共享,为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一条新路子。

“丝绸之路”染缬文化产业平台与传播体系建设

承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染缬”是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代表。“丝绸之路”是古代染缬技艺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空间,是世界染缬文化交汇的见证,是华夏文明的基因宝库。甘肃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兰州交通大学染缬研究所,提出将其建设成为甘肃染缬文化基地,构建“丝绸之路”染缬文化产业的推广平台和传播体系,在甘肃华夏文明继承创新区建设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项目拟从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创意创新、产品平台创新、传播体系创新4个方面展开工作,具体包括:深度挖掘“丝绸之路”染缬文化资源,继承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特有的文化气韵,将丝路染缬艺术语言和现代文化特质结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挖掘、整合和激活染缬文化资源的“文化之魂”,拓宽文化符号的视觉语言,指导染缬文化产业的文化创意,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正确处理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人、市场三者的关系,通过创新的思路来指导染缬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染缬文化大面积的推广;在强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传播内容品质,打造综合传播平台,铸造高科技载体,提高传播能力,构筑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染缬文化认知体系。

对“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承担单位: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有限公司、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

实践证明,政策导向型、成本导向型、艺术家导向型等文化产业园区现有发展模式各具优缺点和局限性,探索一种新型、广泛适用且可复制的发展新模式,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政产学研资介”一体化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模式,其实质是在新的形势下,整合一定区域内政府、企业、高校、科研等诸多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促进文化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有效、高速、和谐、持续发展。

该项目在实践方面,将从“政、产、学、研、资、介”6个方面,努力推进创新模式的形成,具体包括切实落实政府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发挥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作为“吉林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推动在园区建立文化产业研究院,并广泛开展与驻园企业在研发和应用领域的合作创新,开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题研究;强化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广泛推动银企对接和中介服务对接,使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培养一线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平台。

在理论研究方面,以调研和积累搜集产业发展数据为基础,多维度深入研究、分析产业发展状况,为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支撑;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地方刊物上发表相关理论研究论文;编写并出版《文化产业资源汇编》。

“小品进社区”工程

承担单位:青岛市黄岛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文广新局在调研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直把如何调动广大群众“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重点。为满足新形势下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形式,在成功举办了7届小品小戏调演的基础上,黄岛区文广新局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共同提出实施“小品进社区”工程。

小品作为戏剧的最小单位,具有门槛低、易参与、易操作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小品进社区”工程以“人人是演员,户户有编剧”为目标,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群众直接参与到活动中,作为活动的主角进行“表演体验”。通过“用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小品进社区”工程把社区内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居民团结起来,抵制不良文化产品的污染,形成“共建、共创、共享、共荣”的价值观念和“同地而居,共创繁荣,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

“小品进社区”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创新工程,它旨在改变过去从上而下、群众被动接受文化服务的送文化模式,强化社区管理中的文化因素,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及普及探索可行之路。

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

承担单位:黄山市文化委员会

“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是安徽省黄山市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实施的重大项目。工程计划投资60亿元,用5年(2009年至2013年)时间,选取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通过编制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规划,采取整体保护、集中保护、重点保护等方式,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整治村落环境,维修单体古建筑等,保护皖南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保护历史遗存、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乡生活品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项目实施过程中,黄山市将这种保护利用与法律相结合,就古建筑的保护、修缮、迁移、认领、认租、认购等出台7个规范性文件;与科技相结合,就防火、防雷、防漏、防腐、防潮、防蚁、防盗“七防”制定具体标准;与市场相结合,打造和形成艺术会所、民俗客栈、特色酒吧、休闲茶社、传统作坊、地方小吃、农事体验、摄影影视、健康养生、艺术创作、休闲度假、收藏展示等19类多元业态;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培养和锻造一支徽派古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过这些努力,使厚重的徽文化通过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重放异彩、再显光芒。

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应用与示范

承担单位:国家图书馆

在数字家庭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OTT服务的兴起,使互联网电视正以裂变的速度渗透到家庭中,成为大众获得资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应用与示范”项目,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为研究视角,旨在构建全新的家庭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

该项目利用当前互联网电视平台业务已有的最新成果和网络化基础,结合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建设和研究成果,致力于实现数字图书馆在新媒体业务领域的拓展。在数字资源的加工揭示、服务内容的组织制作、内容管理与控制、云存储及云计算、智能化技术和理念的应用等方面,与互联网电视运营商就适用于相应终端服务形式的图书馆业务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以互联网电视为媒体集成平台,以各级数字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为基础,覆盖全国的新型数字文化服务,以高度集成、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提升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的影响力与主导力。

该项目在探索全新的数字图书馆文化资源服务与展示关键技术,研究全国数字图书馆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分层建设、集成服务机制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其成果对于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普及家庭数字文化,进而实现数字公共文化的全国共享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的模式研究与示范

承担单位: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东莞图书馆

随着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升公共文化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效益,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日益重要。“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的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业态、推动公共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出发,以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已有成果为基础,旨在集成应用文化科技最新成果,建设面向全社会公众,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公共数字文化体验环境——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

该项目将研究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的发展定位、主要功能、应用技术、体验模式、服务形态、运行机制,并形成项目报告。同时,以广东东莞图书馆为实验和示范基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向全国推广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建设的模式和路径。

该项目在体验服务方面,将着力创新用户自主学习的体验方式,通过体验各项公共应用,提高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性;在技术应用方面,引入最新技术,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形态、多终端、多功能的服务方式;在功能应用方面,建立一个娱乐与学习、线上与线下、在场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在制度研究方面,联合企业和高校,形成科研、培训和应用有效结合的长效发展机制。

丝绸织锦文化创意与工艺创新及示范推广

承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丝绸织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一,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然而,由于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品种变化少、生产周期长等原因,当前传统织锦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冲击,迫切需要通过现代文化创意和科技手段进行重构。为了推动丝绸织锦业的创新发展,浙江理工大学提出实施“丝绸织锦文化创意与工艺创新及示范推广”项目,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分别在织锦的工艺技术、形式内容、传播手段与营销模式3个方面开展创新实践,探索建立一个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工艺产品开发模式,为我国传统工艺品种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

该项目将创建一个现代织锦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平台,推动实现工艺与技术、内容与形式、传播手段与营销模式的创新。在工艺技术上,运用现代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丰富织锦艺术的表现能力和产品品质;在表现形式上,除了保留优秀的传统题材外,将大量运用现代绘画艺术内容和视觉设计手段,采用数字化技术制造纹版工艺和意匠图,使表现内容耳目一新;此外,将利用网络技术与手段,改变传统的织锦营销模式,实现为客户个性化定制。

平遥梦——平遥首届“微电影”节

承担单位:平遥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微电影”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并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顺应这一形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平遥提出了举办“平遥梦——平遥首届‘微电影’节”。该项目以历史悠久的文化平遥为背景,以微电影这种新兴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吸引参赛者创造感人至深、发人深思、震撼心灵的微电影作品,向世界展现平遥古城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世界对山西平遥的认知和理解,吸引更多民众来山西平遥寻“梦”。

平遥首届“微电影”节,着力通过创新的内容设计,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与感召力。整个微电影节的内容包括:微电影节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仪式、微电影节开幕式及开幕影片展映、微电影征集及展映、微电影作品评选、平遥古城(影视拍摄地)采风、微电影拍摄幕后故事、微电影发展论坛、微电影节闭幕晚会、获奖微电影轮播。

该项目强调群众性、广泛性,以创新的形式、独特的思路吸引公众参与,同时带动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关注平遥“微电影”节、关注平遥古城。通过“微电影”节的举办,打造平遥文化品牌,挖掘平遥文化内涵;树立城市文化名片,以文化创意推广优秀古城文化;推动平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动漫游戏企业CG专业技术等级测评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示范应用

承担单位: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

针对我国动漫游戏企业参差不齐,公平、有序、诚信的市场环境亟待完善等问题,构建一套针对动漫游戏企业的科学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动漫游戏企业CG专业技术等级测评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示范应用”项目,以动漫游戏企业CG专业技术等级测评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将构建动漫游戏企业基本信息测评体系、企业CG专业等级测评体系和企业发展与创新能力测评体系三大评价体系,实现对动漫游戏企业进行标准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综合评估,为相关部门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提供决策依据。

该项目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确定动漫游戏企业CG专业技术等级测评的各项评价指标,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创建适用于动漫游戏企业评价的量化数学模型与方法。同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服务平台,以自动、互动和智慧在线服务方式实现对动漫游戏企业的评价服务、需求汇集、信息采集和信息反馈。此外,还将提供可由多方参与的评价平台,让评审专家匿名打分,有效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和作弊行为。这将填补动漫游戏企业CG专业技术等级测评与创新能力量化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构建的空白。

多维度戏剧艺术博物馆DTAM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工程

承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该项目旨在依托上海戏剧学院传统的表、导、演优势和新媒体舞台艺术创作实验与研究的基础,充分运用当前最新互动技术手段和方法,整合艺术资源,在上海戏剧学院相关的实体博物馆基础上,构建一个全新的、多功能的具有全方位体验性的多维度戏剧艺术博物馆平台。

多维度戏剧艺术博物馆平台的建设,将从空间、时间、内容、观演方式和盈利模式5个维度,实现对传统的艺术博物馆的延伸。从空间来讲,戏剧艺术博物馆将实现由实体博物馆到网上博物馆的延伸,传统舞台场地的实体剧场到虚拟剧场的延伸。从时间来讲,该项目将经典剧目数字化,既可以实现戏剧艺术的永久传承,又可以实现各时代经典戏剧剧目的穿越;从内容来讲,该项目将在单纯表演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实现向包括文字、图片、影像在内的综合表现的开放性戏剧艺术的延伸;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可以实现网络营销;从观演方式的拓展而言,它可以实现从传统剧院观演到PC、移动平台APP的即时浏览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的观演关系,使得观与演之间产生了更为丰富的互动关系,将现实与虚拟相交织,剧场与网络相互动。

地方戏曲高校传承创新工程

承担单位:湖北大学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戏曲艺术在时代变迁中,其传承与发展遇到重重困难,一些地方戏曲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基于此,湖北大学牵头实施“地方戏曲高校传承创新工程”,以全国首家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湖北地方戏曲高校传播中心”为依托,探索地方戏曲进高校的创新途径与制度化建设机制,实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地方戏曲传承双赢的文化效应。

该项目以“政府支持,专业支撑,高校主体,多方渗入,技术创新,项目运营”为指导路线,在实施中,引导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作地方戏曲,并打造以大学生为主体、由专业人员做指导的创作团队;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高校戏曲大赛,并推动高校戏曲比赛实现制度化、常态化;通过地方戏曲传播人群、传播手段、创意作品、市场运营的集成创新,形成地方戏曲高校传播的可持续运行模式;以地方戏曲高校传播中心为核心,向湖北省内外的高校辐射,形成地方戏曲高校传播网络。项目的成果包括:一部向高校大学生推介地方戏曲的出版物、一部高校地方戏曲的多媒体教学宣传片、一份高校地方戏曲传播的简报、一个高校地方戏曲的推广网站、一个开放性的高校戏曲传播与研讨机构。

附件: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文化部于2009年起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经过两年的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已建立起理论研究、项目培育、人才培养、评优奖励、示范推广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进一步规范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管理,保证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原《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指导,通过对文化创新活动的系统组织和支持引导,在文化领域推选出一批具有现实意义、富有创新精神、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项目纳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打造符合政府目标和公众需求的文化服务精品,加以重点扶持与推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整合资源。从文化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政府的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调动各类文化创新主体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机互动,激发文化的创新活力。

2、顶层设计、系统策划。立足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对项目的系统筹划,强调项目的整体设计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各创新要素间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文化创新工程“培育有目的、促进有成果、推广有效果”的系统工程目标。

3、注重培育、加强示范。按照从小到大,由大到强,以点带面的思路,注重项目培育,加强优秀项目的推广示范,稳步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工作的开展,将理论研究、项目培育、工作试点、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机结合,推动国家文化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

4、依靠基层,支持共建。鼓励区域文化创新,支持部地项目共建,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在政策配套,项目管理和成果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建设。

三、项目组织管理

1、按照项目实施内容的不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分为培育类项目和示范类项目。

(1)培育类项目

实现“由小到大”的文化创新培育工程。面向文化领域,对生产创作、传播流通和服务管理过程中具有理论观念、体制机制、形式内容、方法手段等创新前景和实施基础的项目进行遴选,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引导,提高项目的创新能力,促进项目做大做强。

(2)示范类项目

实现“以点带面”的文化创新推广工程。遴选已具显著创新成果的项目,对其创新理念、思路、方法、手段等进行提炼总结,搭建平台,向相关领域推广示范,使文化创新的成果真正起到引领、示范的社会效益,力求使全社会享有文化创新成果。

2、按照项目承担主体的不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分为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重点项目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参与实施,一般为地、市(区)级(含县级市)人民政府。

3、项目组织管理由申报、评审、实施、验收、后续管理等五个环节组成。

四、申报

(一)申报程序

1、一般项目的申报程序:由项目承担单位申请,经由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审核汇总后,报送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批准;文化部各直属单位、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文化部共建高等院校可直接向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申报。

2、重点项目的申报程序:由地、市(区)级(含县级市)文化管理部门组织,经当地人民政府同意,报经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审核汇总后,报送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批准。

(二)申报条件

1、具有创新基础和创新前景:项目具有前期基础,相关工作至少已开展六个月。有明显的创新前景,有明确的创新思路、手段和可行性目标,有相应的技术力量和人员队伍,有满足项目运行所需的场所、设施及设备,可提供相应的项目配套资金。

2、具有实践意义和成长空间:关注本领域内的重大问题,着力解决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具有进一步提升的创新空间,通过创新实践,形成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并能反哺实践。

3、具有显著效益和推广价值: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本领域内产生重大影响。项目的创新理念、思路、方法等具有示范性和借鉴意义,能够代表本领域创新水平,进而培育出更多更广的创新成果。

4、培育类项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基础和明显的成长空间,运用切实可行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手段,能够实现可预见的重大创新成果;

示范类项目一般从文化部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培育类”结项项目中遴选,要求有显著的创新成果和推广价值,有明确的项目推广思路;

重点项目为部地共建项目,需涉及文化发展和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当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成熟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的培育前景。

五、评审

(一)专家评审:按照评审要求,每年聘请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择优确定当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及项目承担单位。

(二)可行性预研:通过评审的项目,由专项提供一定比例的预研经费,组织团队、实地察看,开展项目预研暨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论证指标包括:现有基础(包括相关科技基础),项目实施方案与创新思路的可行性,课题设置和研究队伍合理性,组织管理有效性,经费及保障条件与措施的可靠性,创新链的完善性等。

(三)确定项目并签订合同:通过可行性论证的项目,由文化部、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申报部门三方签订项目实施合同。重点项目由文化部、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项目申报部门三方签订合同,共同对项目进行支持和管理。

六、实施

(一)实施周期: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实施期一般为二年。

(二)年度报告制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实行年度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须在每年1月中旬向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提交《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年度执行报告》。

(三)专家指导制度:按照合同约定的专家组成名单和指导机制,由项目承担单位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家研讨会,汇报项目进度,解决存在问题,完善创新思路。

(四)中期检查制度:由文化部组织,在项目实施期内至少组织一次项目检查。

七、验收

(一)验收程序:

1、申请并提交验收报告:在合同约定完成后的3个月内,由项目承担单位提交验收报告及相关验收材料,经报申报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向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提出验收申请。

2、确定验收形式并组织验收:在项目承担单位提交验收申请的3个月内,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根据项目情况确定验收形式,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3、公布验收结果:

验收合格后,发放验收合格证书,向社会公布验收结果;

验收不合格的,根据专家建议限期整改,一年内向文化科技司申请二次验收;如仍未通过验收,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有权停拨经费,取消其三年内承担文化部文化科技司项目的资格。

(二)验收形式:

验收分为实地考核验收方式和会议集中验收方式。

1、实地考核验收方式。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组织不少于5人的验收专家组,赴项目实施地,检查审核项目验收报告,查看项目创新成果,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安排现场会或研讨会,总结推广创新成果。

2、会议集中验收方式。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组织不少于5人的验收专家组,召开验收会议,组织项目负责人到会参加答辩,由验收专家组成员讨论并形成验收意见。

(三)验收标准:

按照合同约定的项目考核目标进行验收。

八、后续管理

定期对已验收合格的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回访,了解项目情况,系统组织宣传报道,持续推广创新成果。

九、工作机制

(一)组织机制

1、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负责实施,工作办公室设在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科技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申报评审,指导项目实施,组织验收考核,开展项目管理人员创新培训,推动项目承担单位合作与交流,研究总结、宣传推广创新成果等。

2、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协助管理。主要职责包括组织本区域内项目的申报受理、指导实施、监督检查、验收考核、宣传推广等。

(二)重点项目(部地共建项目)工作机制

1、文化部文化科技司职权:

1)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扶持;

2)充分发挥文化科教部门的人才、理论、科技优势对项目进行指导;

3)搭建人员培训、成果交流、技术支撑等平台,促进当地文化创新人才的素质提升和思路拓展;

4)搭建宣传推广平台,总结交流当地文化创新工作经验。

2、地方人民政府职权:

1)按照合同约定,在政策、资金、软硬件设施方面对项目予以重点关注和扶持;

2)纳入当地文化重点工作,加强项目指导与协调;

3)加强创新思路研究与总结,积极推进项目创新成果的宣传与交流,推广与示范。

(三)专家指导机制

为统筹指导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推动文化创新链的建立,聘请全国文化行业内的领导、专家、学者,成立“国家文化创新工作专家组”。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当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及重点创新内容;

2、受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委托,参与项目评审、可行性研究、考核验收等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3、根据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的工作安排,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实施工作进行实地指导;

4、参与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中的蓝皮书编撰、论坛、创新奖评选、人员培训等工作。
 
 
    
 
 
 
 



责任编辑:周锦秀
文章排行榜